1、书籍是屹立在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。——惠普尔
2、普少习吏事,寡学术,及如相,太祖常劝以读书。晚年手不释卷,每归私第,阖户启箧取书,读之竟日。及次日临政,处决如流。既薨毙,家从发箧视之,则《论语》二十篇也。注:普指赵普,宋宰相——《宋史》
3、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。天才就是这样,终身努力,便成天才。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。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,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。
4、生活自会消化一切,既不要人帮忙,也不要人同意。
5、学习是劳动,是充满思想的劳动。 作者:乌申斯基
6、自古无不晓事底圣贤,亦无不通变底圣贤,亦无关门独望底圣贤。
7、今天不走,明天要跑。一个喜欢读书的人,品格不会坏到哪里去;一个品格好的人,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8、明灯常作伴;益书常为朋。出处:对联集锦
9、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,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,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,却是一桩蠢事。
10、最爱项脊轩内读经典,最爱琼花阁里品人品。
11、外物之味,久则可厌;念书之味,愈久愈深。——(宋)程颢
12、要知天下事,须读古人书。 作者:(明)冯梦龙
13、读书对于智慧,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。——佚名
14、一生与好书相伴,一世与智慧同行。
15、踩着书籍前进。——佚名
16、有些书可供一尝,有些书可以吞下,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该品味消化;这就是说,有些书只须读读他们的一局限就够了,有些书可以全读,但是不用过于细心性读;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该全读,我不知道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。勤读,而且专一性读。
17、美是文明, 美是伶俐 ,美是奉献。
18、理论在变为实践,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,由实践来修正,由实践来检验。
19、人做了书的仆从,便把活人带死了。把书作为人的东西,则书本上的常识便活了。有了生命力了。 ——华罗庚
20、人们都说现在决定未来,其实真正地是未来决定现在。
21、一行书不读,身封万户侯。——聂夷中
22、有些书只需品尝,有些需要吞咽,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。——培根
23、得意念书乐,不邀为善名。 ——王永彬
24、人读等身书,如将兵十万。兵多行虑哗,书多语愁蔓。何以节宣之?一心制众乱。不见陆士衡,才富转为患。亦有淮阴侯,多多乃益办。要以我用书,勿为书所绊。——彭兆荪《读书》
25、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,成立鄞鄂,随手写出。皆为山水传神。——董其昌
26、滥用书籍,则学问死矣。——佚名
27、"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,生活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没有阳光;智慧里没有书籍,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"
28、立品直须同白玉;读书何止到青云。——佚名
29、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,痛苦时期的慰藉。——阿兰
30、读书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……所以,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,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。——林语堂
31、自家慢诩便便腹,开卷方知未读书。 作者:(清)张月楼
32、行是知之始;知是形之成。——陶行知(近代教育家)引自《陶行知教育论文选集》
33、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。作者:富兰克林
34、为学读书,须是耐心,细意去理会,切不可粗心。为数重物,包裹在里面,无缘得见。必是今日去一重,又见得一重。明日又去一重,又见得一重。去尽皮,方见肉。去尽肉,方见骨。去尽骨,方见髓。
35、宰相必用读书人。——程允升
36、学习前人是起步,超越前人是迈步。
37、好问的人,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;耻于提问的人,毕生为愚人。
38、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愿挤,总照旧有的。
39、读书之法无他,唯是笃志虚心,反复详玩,为有功耳。——朱熹
40、若问读书方法,我想向诸君陈上一个陈条,这方法是极陈旧、极笨、极麻烦的,然而实在是必要的。什么方法泥?是抄写或笔记。这种工作,笨是笨极了,苦是苦极了,但真正做学问的人,总离不了这条路。——梁启超
41、学习前人是起点,超越前人是目的。
42、读书是学问之母,实践是学问之父。
43、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读书贵理解,无事守章句。读书患不多,思义患不明。
44、鸟欲高飞先振翅,人求上进先读书。
45、以一般人而言,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。
46、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,便是一间屋子里没有窗户。——英·约翰逊
47、念书是至乐的事。——林语堂
48、阅读,比如饮食、平静地咀嚼,其味道是将长;大咽咀嚼,味道也就永远不会知道。
49、学习,学习,再学习!学,然后知不足。 作者:列宁
50、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。——佚名
51、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,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,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。需要翻查的,能够翻查;需要参考的,能够参考;应当条分缕析的,能够条分缕析;应当综观大意的,能够综观大意;意在言外的,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;义有疏漏的,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。到此地步,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。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,一辈子读书,一辈子受用。——叶圣陶
52、惟日孜孜,无敢逸豫。——《尚书》